51健康网欢迎您,祝您一生健康!
首页 / 健康知识 / 文章详情

入伏如何排湿?夏季祛湿最佳方法攻略

入伏三伏天,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候。如果不注意排湿,湿气在身体里越积越多,不仅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还易发展成慢性疲劳、肥胖、水肿,甚至诱发风湿、关节炎等问题。别着急,今天就跟你说说——入伏时节,如何科学祛湿排湿,让身体清爽过“桑拿天”?

入伏如何排湿?夏季祛湿最佳方法攻略

一、入伏湿气从哪来?

一到七月中旬,南方进入高温多雨期,北方湿热交加。屋里屋外都湿乎乎,人像被包在了湿气的“保鲜膜”里。而中医讲,“脾主运化”,脾为湿邪最怕的器官。一到湿热天,脾的运化功能变差,水液排不出去,就“郁”在体内,成了湿邪。

最典型的几个湿气重的表现你中招了吗?

  • 舌苔厚腻早晨刷牙发现舌头发白、发黄、有腻糊感;
  • 容易困倦一整天脑子昏沉,睡了也不解乏;
  • 大便不成形偶尔稀稀拉拉、拉不干净、粘马桶;
  • 胃口差看见饭就腻,不想吃或爱吃冷饮;
  • 皮肤问题湿疹、痘痘、瘙痒,尤其在背部和胸口;
  • 手脚浮肿起床后眼皮重、鞋子变紧,身体“泡发”感。

如果你中了2条以上,就要开始注意排湿了!

二、入伏排湿有诀窍,关键看你会不会“养”

1、汗,是最天然的排湿方式

人在发汗的时候,体内的湿气会随汗液通过毛孔排出。伏天阳气旺、气温高,正是“以热祛湿”的最佳时段。千万别总守在空调底下不活动,那只会把湿气“锁进”体内。

排湿方法推荐:

  • 早晚适度散步、快走30分钟;
  • 跑步、跳绳、瑜伽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 泡脚也能帮助驱寒散湿,加些艾叶、姜片祛湿更明显。

温馨提醒:出汗不等于大汗淋漓!微汗最佳。记住,流汗后要及时擦干、换衣服,别贪凉。

2、饮食排湿,扶脾最关键

脾虚生湿,想排湿先养脾。入伏时饮食宜清淡、健脾化湿,别再暴饮暴食、吃冷饮了。

推荐祛湿食材:

  • 薏米 :健脾、利水除湿,适合泡水煮粥;
  • 赤小豆:通利水道、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 山药 :补脾养胃、湿气重伴胃口差最适合;
  • 莲子 :清心健脾、祛暑兼助眠;
  • 冬瓜 :清热利尿、体内有湿热者良选;
  • 茯苓 :渗湿健脾,煮汤泡茶皆可用。

祛湿粥方推荐: 薏米+赤小豆+莲子+山药煮粥,每周吃2~3次,湿气轻轻就被抹掉!

注意:湿气轻微,用食疗;湿气严重或已有腹泻、大便异常,建议配合中医调理,不可盲目进补。

3、避免伤脾的“慢性湿气源”

祛了又来,很可能是你的日常习惯不停制造“内湿”。以下行为等于给湿气开了门:

  • 常吃冷饮冰品,冰镇西瓜、冰奶茶吃不停;
  • 经常熬夜,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
  • 长期久坐,尤其久坐办公室,代谢低;
  • 空调温度过低,寒湿入体,不出汗反生寒湿;
  • 情绪压抑或久郁,影响肝气疏泄,也影响水湿代谢。

所以,戒冷饮、睡够觉、动起来,比吃多少药都重要。

4、药食同源,艾灸拔罐别忽略

除了饮食和生活习惯,中医养生手法在三伏天特别高效。尤其推荐两种方法:

  • 艾灸神阙(肚脐)和足三里:温通阳气,化湿健脾;
  • 三伏贴:适合过敏体质、身体寒湿重的人调理肺脾;
  • 拔罐:常拔膀胱经、督脉,有助排湿通络。

如果有条件,可以找专业人士三伏调体,效果事半功倍。

三伏天,是排湿、去寒、调养的黄金疗愈期。这一阶段你排得掉多少湿,就是你冬天能不能少生病的基础。别等湿气变成慢病才重视,趁着入伏这段“出汗、吃清淡、养元气”的窗口期,养好脾胃、轻灵一身,你会发现,不仅血压稳了、胃口变好了、人也轻松多了。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