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otitis media)是一系列中耳发炎疾病之统称。其中以急性中耳炎(AOM)和中耳积水(OME)两型最为常见。急性中耳炎为急性感染所致,耳朵疼痛为其常见的临床症状。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幼童,常有拉扯耳朵、哭声次数增加及睡眠品质不佳等情况,有时也会有食欲不振或发烧的情形。中耳积水一般没有症状,中耳积水的定义是在耳朵中有出现不是因为感染而产生的液体,时间已超过三个月以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是指中耳发炎已超过二周,因此耳朵开始化脓,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后的并发症。中耳炎很少会疼痛,不过都会伴随着听觉障碍的情形。若是长期中耳炎造成的听觉障碍,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中医称中耳炎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造成急性中耳炎的原因与孩童时代的耳部构造及免疫系统有关。 细菌或病毒都有可能是致病因子。危险因子包含:暴露于烟雾中、使用奶嘴、以及待在日间托儿中心。急性中耳炎较常发生在美洲原住民或唐氏症患者身上。中耳积水则常常伴随在急性中耳炎之后发生,但也可能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烟雾等刺激物、或是过敏原有关。耳膜视诊对于做出正确的诊断来说是重要的。急性中耳炎的病征包括耳膜向外凸出、无法像在正常情况下那样受空气的扰动而震动。若耳朵有新分泌物,但是没有外耳炎,也可能是中耳炎。
注射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完全喂母乳以及避免接触香烟能够降低罹患中耳炎的风险。在渗出性中耳炎的病患使用抗生素不会加速疾病的复原。在急性中耳炎的病患使用止痛剂是很重要的,这包括了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苯佐卡因耳药水或是鸦片类药物。抗生素能够加速急性中耳炎的恢复,但有可能会造成副作用。抗生素被建议使用在病情严重或小于两岁的病患对于病情较不严重的病患,抗生素只有建议在两或三天后病情还没有改善的病患上使用。一般上会先使用安莫西林(amoxicilin)来当做抗生素对于反复中耳炎感染的病患,鼓膜造孔术可能可以降低复发率。
急性中耳炎影响了全球约11%的人口(约7.1亿人)。一半的个案是发生在小于五岁的幼童而且大多为男性。在急性中耳炎感染的病例中,约4.8%或是三千一百万的个案会发展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可能会造成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检测C-反应蛋白、血常规的白细胞是否明显增高。1990年中耳炎在全世界造成4900件的死亡案例,在2013年时死亡案例已降至2400件。
治疗
儿童急性中耳炎常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临床上要求使用广谱、高效、安全性好、患儿依从性强的药物。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如阿莫西林)。然后依次可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疗程5-7天。
为缓解局部症状(耳痛),对没有鼓膜穿孔的病人,可以使用酚甘油滴耳剂。鼓膜穿孔,在局部使用双氧水清洁耳道后,给予泰利必妥滴耳剂进行耳浴浸泡治疗10min。
鼻腔局部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喷剂以改善鼻咽部黏膜的炎性肿胀,从而改善咽鼓管功能。使用盐酸羟甲唑啉、盐酸赛洛唑啉等鼻腔减充血剂以改善鼻腔通气,但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在1-2周内、间断用药,以防止药物性鼻炎。如鼻腔内分泌物较多,可使用桃金娘油胶囊、欧龙马滴剂等促进鼻腔及中耳腔内黏液稀化,促进黏液派出,恢复鼻腔及中耳腔黏膜纤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