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孩子一高烧、不吃饭、嘴巴里冒疱疹,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然而,看似相似的症状,实际可能是另一种病——疱疹性咽喉炎。这两者虽然都是夏季高发的病毒感染,却有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将从症状、发热表现、出疹部位、传播方式、护理要点等多角度,教你准确区分疱疹性咽喉炎和手足口病,做到对症护理,避免误判。
一、首先,它们真的不一样!
虽然听起来很像,有的人甚至小时候把“疱疹性咽喉炎”叫成“小手足口”,但医学上,这可完全是两种病。
1、疱疹性咽喉炎
大多数疱疹性咽喉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尤其是A4、A10、A16)引起的,主要影响的是口咽部区域。孩子通常表现为:
- 突然高烧,一上来就是38°C以上
- 嗓子疼,尤其是吞咽时痛感剧烈
- 嘴巴里(尤其是咽喉、软腭、扁桃体部)长出类似水疱的小疹子,有的已破溃呈溃疡状
- 精神差、食欲减退、不愿张嘴、流口水
- 多见于1-7岁的孩子,尤其集中在夏秋季节(6~9月)。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战场”覆盖更广。也常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EV71)引发。它的特点是:
- 发烧,但多数较低,一般不超过39°C
- 嘴巴、手心、脚底部位长疱疹或斑丘疹
- 疱疹分布广,可能出现在屁股、膝盖、肘部
- 有些孩子出现口腔溃疡,吃喝困难
- 少部分严重病例可能并发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
二、怎么快准狠地分清这两种病?
1、看疱疹长哪儿
如果疱疹集中在咽喉、口腔黏膜深处,而其他部位几乎无异常 —— 十有八九是疱疹性咽喉炎。
如果孩子的手、脚和屁股也同时出现小疱疹或红点,那就是手足口病的特征性表现。
2、高烧 VS 低烧
疱疹性咽喉炎常常是突发高热,可达39~40°C,有的持续好几天。
手足口病发热也有,但常常是中低烧,症状相对温和。
3、喉咙痛 VS 全身不适
嗓子剧烈疼痛、不吃东西、不说话、流口水,这些是咽喉炎专属表现。
而手足口病患儿更多是因为全身不舒服、皮疹发痒痛苦、不想动。
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传染性强吗?要不要隔离?
答案是:都非常容易传染!
病毒经由口鼻飞沫、唾液、粪便传播,你家的宝宝、幼儿园同伴,甚至看起来健康的大人,都可能再次传播。
疱疹性咽喉炎的传播期:
发病初期到退烧后的一周内,飞沫传播风险大
粪便带毒时间长达几周,要持续注意卫生
手足口病的传播期:
从症状出现前就已具有传染性
疱疹还未结痂前,也具有一定感染力
排毒期较长,痊愈后仍可能携带病毒
所以,两种病都要重视隔离和看护,不建议在发病期间上学、托班。
四、家长该怎么护理?治疗方案其实很像!
不论是哪种疾病,目前都没有特效药,主要依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带来好转。治疗上以对症处理为主。
1、疱疹性咽喉炎
- 退烧处理:体温高于38.5°C,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 疼痛护理:喉咙痛时可使用喷雾、冰块、温水漱口
- 饮食建议:给予温凉、易吞咽的流质、半流质,如粥、酸奶、果泥
2、手足口病
- 疱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 口腔护理:避免吃辣、烫、酸,含盐水或苏打水漱口有助口腔愈合
- 监测危险信号:如高烧不退、呕吐、抽搐、嗜睡,应立即就医,排除重症(EV71型)可能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喉炎虽然都常见,也不是“大病”,但护理不当、误判病情,也可能造成孩子受罪、家庭焦头烂额。理解清楚发病原理、症状不同和护理重点,就能做到不慌乱、不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