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换季,有些人脚痛得走不了路,两边脚趾肿得像馒头,红、热、胀、痛,恨不能把整只脚卸下来。一检查,不是痛风?但吃了痛风药却没见好,医生摇头——这不是你以为的“痛风”,而是假性痛风。痛风是体内尿酸水平升高,超过溶解度后,尿酸盐结晶析出,沉积在关节,引发炎症。假性痛风的根本原因是焦磷酸钙结晶沉积。与尿酸无关,常见于老年人,部分与遗传、代谢异常、关节退行性变有关。本文详细解析两者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帮助你科学分辨痛风与假性痛风,早发现早治疗,远离关节健康隐患。
一、什么是痛风?什么是假性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引发急性炎症反应的疾病。它的“罪魁祸首”是尿酸盐结晶。痛风发作时,关节红肿、剧痛,最常见于大脚趾、踝关节、膝盖等部位。
假性痛风,医学上称为钙化性关节病或CPPD病,是因为关节腔内沉积了焦磷酸钙结晶,同样会引起急性关节炎症状。假性痛风的发作部位多见于膝关节,也可累及手腕、肩膀等大关节。
二、症状表现有何不同?
1、发作部位略有差异
痛风:最常见于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也可见于踝、膝、手指、肘等小关节。
假性痛风:多见于膝关节,也可影响手腕、肩、踝等大关节。大脚趾发作较少。
2、发作人群不同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尤其是肥胖、高尿酸血症、嗜酒、爱吃海鲜和动物内脏的人群。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
假性痛风: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差别不大。常与骨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异常等慢性病相关。
3、发作诱因和频率
痛风:常因暴饮暴食、饮酒、劳累、受凉、手术等诱发,发作急、痛感强烈,夜间多见。
假性痛风:多在劳累、感染、手术、外伤后发作,疼痛程度略轻于痛风,但也可剧烈。发作频率不如痛风高。
4、关节损伤和并发症
痛风: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畸形、痛风石、肾结石、肾功能损害。
假性痛风:长期可引起关节软骨钙化、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但一般不会形成痛风石。
三、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1、痛风治疗
急性期: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缓解期: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饮食控制、生活方式调整。
2、假性痛风治疗
急性期: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关节腔抽液。
无特效药物降钙结晶,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
四、日常预防和护理
痛风患者:控制高嘌呤饮食,戒酒,保持理想体重,定期监测尿酸。
假性痛风患者:注意关节保护,预防外伤,积极治疗相关慢性病。
五、结语
痛风和假性痛风虽然症状相似,但病因、发作部位、治疗方法各有不同。遇到关节红肿热痛,切勿自行判断,及时就医、规范检查,才能对症下药,远离关节损伤。科学认识这两种关节病,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