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约有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新增感染者约100万,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关心一个问题: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桌吃饭会不会被传染?其实,关于乙肝的传播,社会上一直存在不少误解。与此同时,确实有一些疾病可以通过共餐共食传播。今天就来详细聊聊:同桌吃饭到底会不会传染乙肝?哪些疾病又真的可能通过共餐传播?让你吃得安心,生活更健康。
一、乙肝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1、血液传播
如输血、共用注射器、针刺伤、共用剃须刀等。
2、母婴传播
乙肝携带妈妈若在生产时未处理好,可能感染新生儿。
3、 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尤其有伤口黏膜接触时有风险。
注意了——乙肝病毒并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说:吃饭、聊天、一起上班、拥抱、咳嗽都不会传染乙肝!
二、同桌吃饭会不会传染乙肝?
正确答案是:基本不会。
但我们用“基本”这个词,是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还是要注意。
1、为什么一般不会?
- 食物中没有足够的病毒量;
- 乙肝病毒在空气和唾液中的浓度非常低,即使有少量分泌物接触也难以感染;
- 你的胃酸足以破坏大部分病毒,正常饮食下“吃进去感染”的可能极低。
2、哪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谨慎?
- 如果和乙肝患者共用筷子、牙签、勺子,对方有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问题,并且你自己口腔也有黏膜损伤;
- 患者有唾液浓度偏高,如口腔活动性炎症时;
- 宝宝或免疫力低的人群(如老人、孕产妇)防御力较弱时更需要注意。
所以推荐:就算不是为了防乙肝,也建议筷分餐、不共用餐具。不仅规避极低机率的病毒传播,也兼顾饮食卫生与尊重他人。
三、哪些疾病可能通过共餐传播?
误会乙肝能通过吃饭传染其实是以讹传讹,但有部分疾病确实会通过食物、唾液或口口传播,要注意!
1、 幽门螺杆菌
全球一半人口感染,与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相关;可通过筷子、饭菜、共饮共咬、共享唾液传播。一人感染,全家中招的情况不罕见,建议家庭感染后全家筛查,落实分餐。
2、甲型肝炎 / 戊型肝炎
属于粪口传播型肝炎,可通过没有彻底清洁的食物、水源或污染双手传播,常见于路边摊、重大灾后场景、旅游区海鲜感染等。
3、 诺如病毒
高度传染性病毒,少量病毒就能致病;通过不洁食物、餐具、手部接触、飞沫微粒传播;学校、聚餐场最易群体爆发。
4、 乙脑病毒、EB病毒、部分细菌性感染
虽非主流传播途径为共餐,但在极端个别直接接触分泌物食物的情况下也需谨慎,多为婴幼儿、青少年群体中传播频率高。
同桌吃饭不会传染乙肝,日常生活中无需对乙肝携带者有歧视和恐惧。但共餐共食确实可能传播甲肝、幽门螺旋杆菌、诺如病毒等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使用公筷公勺、餐具消毒、勤洗手,才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