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中的血压、血糖、血脂数值让很多人困惑。各年龄阶段的血压、血糖、血脂参考值并不完全一致,本文系统梳理了18-35岁、36-55岁、55岁以上人群的三项核心健康指标对照值,并解读高危数据的早期信号及健康预警。适合中青年、老年人群、慢病管理者、体检数据解释困难者收藏参考,让大家一文自查,提前预警,远离“三高”。
一、血压不同年龄有不同标准
1、18-35岁
状态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
理想范围 | 110-120 | 70-80 |
预警范围 | >130 | >85 |
危险信号值 | ≥140 | ≥90 |
年轻人一旦收缩压超过130,就要小心高血压前期,尤其是熬夜多+精神压力大+饮食重口的人空间常常在“隐性高血压”的边缘晃悠。
2、36-55岁
状态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
理想范围 | 110-130 | 70-85 |
预警范围 | >135 | >85 |
危险信号值 | ≥140 | ≥90 |
这一阶段的人群血管弹性开始下降,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到20~30%。如果“正常”但头晕心悸又频繁,建议结合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一次。
2、56岁以上
状态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
理想参考上限 | ≤140 | ≤90 |
控制目标建议 | <150 | <90 |
老年人血压不求太低,但求平稳。若服药后收缩压低于110,反而容易头晕摔倒,要格外小心“用药过量”。
二、空腹血糖参考值
1、所有人群血糖参考值(单位:mmol/L)
项目 | 正常值 | 异常值 | 糖尿病诊断标准 |
---|---|---|---|
空腹血糖 | 3.9-5.6 | 5.6-6.9(高危) | ≥7.0 |
餐后2小时血糖 | ≤7.8 | 7.8-11.0(高危) | ≥11.1 |
HbA1c(糖化) | 4.0%-5.6% | 5.7%-6.4%(高危) | ≥6.5% |
警惕的不是诊断值,是“混在正常边缘的人”。
比如你空腹血糖5.8、糖化6.0,可能短期内没症状,但长期下来血管已经开始“生锈”。尤其晨起容易心慌、饿得快、情绪跳动大的人,最好做一次耐糖量试验OGTT。
2、特别提醒:
年轻人超重、熬夜、爱喝奶茶,血糖波动更明显,“假性低血糖”层出不穷。别以为年轻就安全。
三、血脂参考值
1、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脂参考范围(单位:mmol/L)。
指标 | 正常参考值 | 过高/过低风险值 |
---|---|---|
总胆固醇 | <5.2 | ≥6.2(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甘油三酯 | <1.7 | ≥2.3(容易形成“小颗粒低密度脂蛋白”) |
高密度胆固醇(好) | >1.0(男) >1.3(女) | <1.0(心血管保护力差) |
低密度胆固醇(坏) | <3.4 | ≥4.1(核心致粥性指标) |
2、年龄+性别影响扫描:
40岁以上/绝经后的女性:轻度高脂血症(TC、TG略高)很常见,但一旦HDL低于1.0,需重点防心梗;
男性30~45岁:多数人体检只看“胆固醇正常”,却忽略“TG高、LDL偏高”的双重风险劲敌;
老年人:不能一味“压脂”,胆固醇太低也会出现营养不良、情绪抑郁等情况,宜动态观察+评估营养状态。
血压、血糖、血脂,是健康的“三道防线”。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参考标准,别忽视自己的变化。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懂体检报告,远离三高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