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乙肝大国,很多人关心如果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会不会传染,答案是不会的!并且乙肝病毒在体外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7天,且无法通过完整皮肤或消化道黏膜感染。唾液、汗液、泪液等体液中病毒含量极低,通常是低于感染的阈值。目前研究表明乙肝病毒的传播分为三个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通过科学的防护加上补充乙肝疫苗是不用担心的。
一、共餐不传播乙肝的医学依据
首先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如餐具中存活时间极短,且无法通过胃酸环境存活,因此无法经消化道感染;并且乙肝患者唾液中HBV-DNA含量极低,通常<100 IU/ml,远低于感染阈值10^6 IU/ml。通常餐具常规清洗即可,无需特殊处理,不放心可以选择高温消毒的碗筷,因为乙肝病毒对高温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导致感染:
1、血液传播
主要是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比如伤口渗出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比如在医疗操作重复使用未灭菌的注射器、针头;输血或血液制品未严格筛查;共用剃须刀、牙刷(可能沾染微量血液);纹身、穿耳洞、针灸使用未消毒器械;还有就是静脉吸毒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2、母婴传播
有些人认为母婴传播是遗传,其实不是,而是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体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造成的感染。但其实目前的科学治疗管理都可以避免,如果是病毒含量高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TDF)或替比夫定(LdT),降低病毒载量。在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10μg)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完成0-1-6月三针疫苗接种后,阻断成功率>95%。并且新生儿完成免疫接种后,可正常母乳喂养,即使母亲HBsAg阳性,但是如果乳头破损或出血,就需要暂停哺乳,直至伤口愈合。
3、性接触传播
这类感染主要是通过无保护性行为,接触含病毒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正常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90%以上的风险,如果另一半是乙肝感染者也不用担心,提前接种乙肝疫苗,定期复查,及时补充。
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帮大家解决了心中的疑虑,与乙肝患者共餐不会传播病毒,科学防护加上疫苗接种足以消除感染风险。